“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 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的部署和要求,為加快培 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制定本規劃。
一、背景
當今世界新技術、新產業迅猛發展,孕育著新一輪產業革命,新興產業正在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當前,全國上下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進程,推動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氣候變化等 全球性挑戰,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在此過程中,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學判斷未來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 形成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從有利條件看,我國工業化、城鎮化 快速推進,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國內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裝備制 造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 境。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發展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嚴重缺乏,標準體系不健全;投融資體系、市場環境、體 制機制政策等還不能完全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必須加強宏觀引導和統籌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采取有力措施,強化政策支 持,完善體制機制,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 創新為動力,以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重點,以企業為主體,以工程為依托,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扶持,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推 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搶占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針對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有效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
創新驅動、開放發展。堅持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健全標準體系,加速產 業化,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探索國際合作發展新模式,走開放式創新和國際化發展道路。
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堅持突出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選擇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重點方向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明確階段發展目標,集中優勢資源,促進重點領域和優勢區域率先發展。總體部署產業布局和相關領域發展,統籌規劃,分類指導,適時動態調整,促進協調發展。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發展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行業,加快形成支柱產業。著眼提升國民經濟長遠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對重要前沿性領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導產業。
(三)發展目標。
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平臺,發明專 利質量數量和技術標準水平大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推進,有利于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模式、發展新業態的市場準入條件,以及財稅激勵、投融資機制、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人才隊伍建設等政策環境顯著改善。
國際分工地位穩步提高。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合作的國際化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在部分領域成為全球重要的研發制造基地。
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作用的骨干企業,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 鏈和產業集聚區。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對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減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業等的帶動作 用明顯提高。
到2020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 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
三、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一)節能環保產業。
強化政策和標準的驅動作用,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成果,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效 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產品;完善約束和激勵機制,創新服務模式,優化能源管理、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鼓勵綠色消費,加快形成支 柱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1.高效節能產業。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高效儲能、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節能新技術和裝備;鼓勵開發和推廣應用高效 節能電器、高效照明等產品;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建筑材料;加快發展節能交通工具;積極開發和推廣用 能系統優化技術,促進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業態。
專欄1 高效節能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重大節能技術裝備得到推廣應用,主要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 | 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體系,主要節能裝備、主要行業單位產出能耗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重大行動 | ●關鍵技術開發:重點開發高效內燃機和混合動力汽車,高壓變頻調速、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等電機節能技術,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等離子點火等高效鍋爐窯爐技術,高效換熱器及系統優化等能源梯次利用技術,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技術,能源優化技術等。 | |
重大政策 | ●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 |
2.先進環保產業。以解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大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力度,推動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 治、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減震降噪設備、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開發和產業化;推進高效膜材料及組件、生物環保技術 工藝、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技術及相關新材料和藥劑的創新發展,提高環保產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進環保服務業發展,促進環 境保護設施建設運營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探索新型環保服務模式。
專欄2 先進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突破一批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骨干企業和一批比較優勢明顯、產業配套完善、有序集聚發展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城鎮污水、垃圾和脫硫、脫硝處理設施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 | 重點領域環保技術及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環保裝備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市場和環保服務體系;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重點開發膜技術、生物脫氮、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污泥處理處置等污水處理關鍵技術,焚燒煙氣控制 系統、滲濾液處理等垃圾處理技術,高效除塵、煙氣脫硫脫硝等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和安全處置技術,電子電氣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 技術,重金屬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等成套技術及裝備,新型高效環保材料、藥劑等。 | |
重大政策 | ●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和環保產品標準體系。 |
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大力發展源頭減量、資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等新技術,推進產業化,提高資源產出率。重點發展共伴生礦產資源、 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資源再生利用,以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餐廚廢棄物、農林廢棄物、廢舊紡織品和廢舊塑料制 品資源化利用。
專欄3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先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以上,初步建立起現代廢舊商品回收體系,以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率達到70%,重要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能力明顯提高。 | 形成再利用、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和產品制造企業,建成技術先進、覆蓋城鄉的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產業體系。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重點開發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高效選冶、稀貴金屬分離提取技術,大宗固體廢物大摻量高附加值利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廢舊材料分 離與改性、廢舊車用動力電池及蓄電池回收處理和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技術,城市及產業廢棄物的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 用、農林廢物高效利用技術,循環利用產業鏈接技術等。 | |
重大政策 | ●推進資源稅費改革。 |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把握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融合發展機遇,加快建設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網絡,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物聯網、云計算、數字虛擬、 先進半導體和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創新、新興應用拓展和網絡建設的互動結合,創新產業組織模式,提高新型裝備保障水平,培育新興服務業 態,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帶動我國信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十二五”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
1.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加快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寬帶接入、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絡建設;加快 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開發和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支持適應物聯網、云計算和下一代網絡架構的信息產品的研制和應用,帶動新型網絡設備、智能終端產業和新興信 息服務及其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發展寬帶無線城市、家庭信息網絡,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向農村和偏遠地區延伸覆蓋,普及信息應用;強化網絡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 能力建設。
專欄4 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城 市和農村家庭分別實現平均20兆和4兆以上寬帶接入能力,部分發達城市網絡接入能力達到100兆;基于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實 現規模商用;三網融合全面推廣,電視數字化轉換基本完成。網絡裝備產業整體邁入國際前列,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信息智能終端創新和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 |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覆蓋城鄉。系統掌握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網絡與信息安全及智能終端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形成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系統,產業發展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重大行動 | ● 信息網絡升級: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加快發展寬帶光纖接入和無線移動通信,調整、優化頻率規劃,加快實施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科技重大專項,開展時分長 期演進技術(TD-LTE)研發、產業化及商用示范,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商用推廣計劃,推進農村寬帶網絡建設,統籌綠色數據中心布局,推進地面和有線數字電 視網絡建設。 | |
重大政策 | ●建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組織領導協調機制,制定支持寬帶光纖、移動通信和數字電視建設相關政策,建立和完善電信普遍服務制度。 |
2.電子核心基礎產業。圍繞重點整機和戰略領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電路產品自主開發能力,突破先進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藝技術,先進封裝、測 試技術以及關鍵設備、儀器、材料核心技術,加強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工藝技術研發,培育集成電路產業競爭新優勢。積極有序發展大尺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 (TFT-LCD)、等離子顯示(PDP)面板產業,完善產業鏈。加快推進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三維立體(3D)、激光顯示等新一代顯示技術研發 和產業化。攻克發光二極管(LED)、OLED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經濟性。掌握智能傳感器和新型電力電子器件 及系統的核心技術,提高新興領域專用設備儀器保障和支撐能力,發展片式化、微型化、綠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專欄5 電子核心基礎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高 性能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達到22納米、大生產技術達到12英寸28納米,掌握先進封裝測試技術,初步形成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材料配套能力;新型平板顯示面板 滿足國內彩電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新一代顯示技術取得突破;關鍵電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關鍵專用設備、儀器和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 | 掌握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的制造技術,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下一代顯示器件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發展;新型關鍵元器件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并具有國際競爭力;電子專用儀器設備和材料基本滿足國內配套需要,形成核心競爭力。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科技重大專項和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科技重大專項,重點開發移動互聯、數 模混合、信息安全、數字電視、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等芯片,推動32/28納米先進工藝產業化,支持射頻工藝、模擬工藝等特色工藝開發,大力發展 先進封裝和測試技術,加強8-12英寸生產線關鍵設備、儀器、材料的研發。支持半導體與光電子器件新材料制備技術,高世代TFT-LCD生產線工藝、制造 裝備及關鍵配套材料制備技術,高清晰超薄PDP及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以及新型電力電子器件關鍵技術的開發。 | |
重大政策 | ●細化和落實支持集成電路和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研究提出支持整機和元器件產品、集成電路設計和芯片制造聯動發展的優惠政策,制定推動LED產品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 |
3.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產業。加強以網絡化操作系統、海量數據處理軟件等為代表的基礎軟件、云計算軟件、工業軟件、智能終端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等 關鍵軟件的開發,推動大型信息資源庫建設,積極培育云計算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態,促進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向產業鏈前后端延伸,推進網絡信息服務 體系變革轉型和信息服務的普及,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提升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繼續 擴大軟件信息服務出口,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產業技術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層次和水平。
專欄6 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攻 克系統軟件核心關鍵技術,重要應用軟件的技術水平和集成應用能力顯著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工具、安全軟件對產業的帶動力和輻射力顯著增強。掌握網絡 信息服務關鍵應用和基礎平臺技術,基本形成高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標準體系,培育一批世界知名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 | 基 本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體系,自主品牌的操作系統和工具軟件國際影響力和骨干企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一批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進 入國際前列,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商務信息服務體系、網絡信息安全服務體系,實現信息服務對城鄉和社會各群體的全面覆蓋,信息化程度接近世界先進水 平。 |
重大行動 | ● 新興業態發展:積極實施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等新興服務業態推進計劃,以重大應用工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施信息惠民重大應用示范工 程,帶動社保、醫療、教育、就業等領域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支持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臺建設,健全電子商務支撐 體系,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立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體系,并在重點城市示范應用。 | |
重大政策 |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
(三)生物產業。
面向人民健康、農業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重大需求,強化生物資源利用、轉基因、生物合成、抗體工程、生物反應器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開發;加強生 物安全研究和管理,建設國家基因資源信息庫。著力提升生物醫藥研發能力,開發醫藥新產品,加快發展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和產品,大力發展生物育種,推進生物制 造規模化發展,加速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十二五”期間,產業規模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
1.生物醫藥產業。提高我國新藥創制能力,開發生物技術藥物、疫苗和特異性診斷試劑;推進化學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提高通用名藥物技術開發和規模化生 產水平;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發展現代中藥;開發先進制藥工藝技術與裝備,發展新藥開發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業態,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
專欄7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形成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疫苗、抗體藥物、化學新藥、現代中藥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新藥開發平臺,制藥技術和裝備研制水平大幅提升。30個以上自主知識產權新藥投放市場,200個以上藥品制劑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 形成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企業為主導的新藥創制和安全評價體系,掌握當代新藥創制關鍵核心技術,基因工程、新型疫苗、抗體工程等新醫藥的產品技術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5個以上創新藥物完成國際注冊并上市銷售,制劑產品在國際主流市場形成規模銷售。 |
重大行動 | ●創新能力建設:建立國家基因資源庫、蛋白質庫和生物樣本庫;以化學藥物制劑技術、動物細胞高效表達與大規模培養、基因重組治療性抗體、多肽類藥物合成、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轉化醫學等為重點,依托優勢企業建設完善醫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藥研發平臺。 | |
重大政策 | ●完善藥品注冊管理、價格管理、集中招標采購等政策。 |
2.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整合醫產學研優勢資源,推進醫學與信息、材料等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 品開發能力。研究開發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衛生應急裝備和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的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形成一批適合大中型醫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 端診療產品;大力開發高性價比、高可靠性的臨床診斷、治療、康復產品,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發展數字醫療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和家庭監 測、社區護理、個人健康維護相關產品等。
專欄8 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以高性能影像診斷設備為主,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和產品研發平臺,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發展取得突破;高性價比醫療設備產品基本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求。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 形成企業主導、醫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物醫學工程產品創新體系和新產品開發能力。高性能診斷治療設備關鍵技術自主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化進入國際市場。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支持生物醫學研發,研究開發高性能臨床診療設備的核心部件與關鍵技術,開發高集成度、高靈敏度、高特異性和高穩定性的臨床診斷、治療儀器設 備及配套試劑,促進組織工程、介入及微創治療、康復等產品開發,開發數字化、可移動醫療系統和適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高性價比診療設備。 | |
重大政策 | ●加強質量及使用安全評價與監督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產品市場準入審批程序、定價收費標準。 |
3.生物農業產業。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完善育種科學設施體系,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高產、優質、多抗、高效動 植物新品種培育及應用,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育種企業發展,著力提升種業競爭力。積極推進生物獸藥及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等綠色農用產品 研發及產業化,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專欄9 生物農業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形成一批現代生物育種和農用生物產品創新平臺。培育動物新品種(系)20個,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農作物新品種180個,累計推廣5億畝;一批新型綠色農用生物產品實現產業化。 | 形成現代生物育種、農用生物產品創新及安全評價與監督體系。產品發展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1-2家種子企業進入全球種業20強,10-15家農用生物制品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
重大行動 | ●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突破轉基因育種、航天育種、分子標記育種、重離子輻照育種等生物育種和綠色農用生物制品關鍵技術,加快開發重要農業生物新品種,以及農業生產重大疫病防治新型疫苗、生物農藥等綠色農用產品。 | |
重大政策 | ●完善有利于生物種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生物安全、市場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 |
4.生物制造產業。以培育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化工產業和做強現代發酵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非糧原料與纖 維素轉化關鍵技術,培育發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機化工原材料,推進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生物材料產業化。大力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化工、制漿、印染、 制革等領域關鍵工藝環節的應用示范,積極推進工程微生物與清潔發酵技術應用,提升大宗發酵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專欄10 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生物制造技術能力顯著提升,生物基產品在工業化學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有機化工原料與工業生物材料等品種實現十萬噸級規模化生產。生物新工藝在印染、制漿、漂白、脫膠等工藝過程中達到規模化應用,污染物排放和能耗總量明顯降低。 | 形成生物化工產品、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工藝的規模化發展能力,生物基產品在工業化學品中的比重提高到12%。生物發酵產業產值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化工、印染、制漿、制革等行業30%的生產采用生物工藝,污染物排放和能耗總量大幅度降低。 |
重大行動 | ●關鍵技術開發:支持先進生物制造科技研發,完善微生物資源中心與基因信息庫,突破生物基原材料規模化生產工藝、非糧原料轉化、合成生物技術、工程菌開發等關鍵技術,開發適用于化工、輕工、紡織等行業的生物法生產工藝。 | |
重大政策 | ●制定生物基產品認定機制與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策。 |
(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面向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 展水平,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
1.航空裝備產業。統籌航空技術研發、產品研制與產業化、市場開拓及服務提供,加快研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客機,推進先進支線飛機系列化產業化發 展,適時研發新型支線飛機;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通用飛機和直升機,構建通用航空產業體系;突破航空發動機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產業 化;促進航空設備及系統、航空維修和服務業發展;提升航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專業化發展能力。
專欄11 航空裝備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大型客機實現首飛;ARJ21支線飛機批量生產和交付;新型通用飛機、民用直升機發展和應用實現全面突破。初步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航空研發和生產體系,形成國產飛機整機集成和關鍵部件研制生產能力,航空產業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 | 大型客機研制成功并批量進入市場;新型支線飛機完成研制,支線飛機實現系列化發展,通用航空實現產業化發展。完成大型商用航空發動機研制。航空產品、航空服務形成競爭優勢,航空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
重大行動 | ●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大型飛機科技重大專項,開展大型商用渦扇發動機研制。加強飛機和直升機總體設計和試驗;加強航空新材料及其零部件制造、航空設備及系統、新型渦軸發動機、適航、空管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發。 | |
重大政策 | ●加快制定民用航空工業法律法規,加速推進和落實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加大民用航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 |
2.衛星及應用產業。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相結合,以建立我國自主、安全可靠、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 及其信息應用服務體系為核心,加強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地面與應用天地一體化系統建設,推進臨近空間資源開發,促進衛星在氣象、海洋、國土、測 繪、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城鄉建設、環境減災、廣播電視、導航定位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健全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運營服務產業鏈。推進極 地空間資源開發。
專欄12 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初步建成由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系統和地面系統構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立健全應用服務體系,形成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及衛星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鏈。促進民用航天全面實現向業務化的轉變。 | 建成由全天時全天候全球對地觀測、全球導航定位、多頻段通信廣播等衛星系統構成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完善的空間信息服務平臺以及應用服務網絡,航天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國際先進行列。 |
重大行動 | ●關鍵技術開發:突破衛星長壽命高可靠、先進衛星平臺、新型衛星有效載荷、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高精度衛星導航、寬帶衛星通信、重型運載火箭、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等關鍵技術,發展綜合業務衛星系統;促進平流層飛艇、空間天氣預報等關鍵技術攻關。 | |
重大政策 | ●制定衛星及應用國家標準、衛星數據共享、市場準入等政策法規。制定開展衛星直播業務的產業扶持政策。 |
3.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大力發展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裝備,建立健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試驗驗證、運用維護、監 測維修和產品標準體系,完善認證認可體系等,提升牽引傳動、列車控制、制動等關鍵系統及裝備自主化能力。鞏固和擴大國內市場,大力開展國際合作,推動我國 軌道交通裝備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專欄13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掌握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全面實現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自主設計制造,建成產品全壽命周期服務體系,滿足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需要;主要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 | 標準體系及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化,軌道交通裝備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形成國際化發展的綜合能力,打造擁有總承包商資質、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的大型企業。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實施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創新發展工程;完成交流傳動快速機車、大軸重長編組重載貨運列車技術研究;推進綜合檢測列車、高寒 動車組、城際列車、智能列車的研制工作,實現動車組及交流傳動機車產品譜系化,逐步完善中低速磁懸浮自主創新技術,基本掌握高速磁懸浮導向和牽引控制、大 型養護設備制造等關鍵技術;開發現代有軌電車;開發新型列控系統、安全綜合檢測等關鍵技術。 | |
重大政策 | ●制定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相關政策。 |
4.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面向海洋資源特別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大力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重點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裝備、鉆井裝備、生產 裝備、作業和輔助船舶的設計制造核心技術,全面提升自主研發設計、專業化制造、工程總包及設備配套能力,積極推動海洋風能利用工程建設裝備、海水淡化和綜 合利用等裝備產業化。促進產業體系化和規模化,增強國際競爭力。
專欄14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線路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初步實現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關鍵設備配套能力,基本形成自主的深水資源開發裝備體系,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 | 全面具備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關鍵設備配套能力,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完整的科研開發、總裝制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產業體系,進一步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實施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基本掌握主要海洋油氣開發裝備自主設計建造技術,提高關鍵設備和系統配套能力。突破海洋風能利 用工程建設裝備、海洋觀測監測儀器設備及系統、水面支持系統、水下作業與保障裝備的關鍵技術。積極開展深海工作站、海上大型浮式結構物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利 用、海底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等前瞻性技術的研發。 | |
重大政策 | ●研究制定深海資源勘探專項鼓勵政策。 |
5.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重點發展具有感知、決策、執行等功能的智能專用裝備,突破新型傳感器與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感知、控制裝 置及其伺服、執行、傳動零部件等核心關鍵技術,提高成套系統集成能力,推進制造、使用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支撐先進制造、國防、交通、能源、農 業、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和升級。
專欄15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大型成套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 建立健全具備系統感知和集成協調能力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和企業集團,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
重大行動 | ●關鍵技術開發:加快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加強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優化控制、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研究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新型傳感器、智能化儀表、精密測試儀器、自動控制系統、高性能液壓件、工業機器人等典型智能裝置的自主創新能力。 | |
重大政策 | ●在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示范應用中,支持智能制造裝備首臺(套)研發創新及產業化,探索首臺(套)裝備保險機制。 |
(五)新能源產業。
加快發展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頁巖氣、生物質發電、地熱和地溫能、沼氣等新能源,積極推進技術基本成熟、開發潛 力大的新型太陽能光伏和熱發電、生物質氣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產業化,實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 費總量的比例提高到4.5%,減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億噸以上。
1.核電技術產業。加強核電安全、核燃料后處理和廢物處置等技術研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二代在運核電安全運行技術及延壽技術開發,加快第三代 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統籌開展第三代核電站建設。實施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建設示范工程。研發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應 堆和小型堆技術,適時啟動示范工程。發展核電裝備制造和核燃料產業鏈。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制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核電 運行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包括三代在內的核電裝備制造能力穩定在1000萬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先進技術開 發、設計、裝備制造能力。
2.風能產業。加強風電裝備研發,增強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和控制系統設計能力,提高發電機、齒輪箱、葉片以及軸承、變流器等關鍵零部件開發能力,在風電 運行控制、大規模并網、儲能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設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內陸山地、河谷、湖泊等風能資源相對 豐富的地區,發揮距離電力負荷中心近、電網接入條件好的優勢,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風電項目,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
專欄16 風能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累計并網風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基本建立完善的風電產業鏈,掌握先進風電機組整體設計能力,形成海上風電設備制造、工程施工能力。 | 累計并網風電裝機2億千瓦以上,年發電量超過3800億千瓦時。海上風電裝備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風電裝備具備國際競爭力,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重大行動 | ●風能資源評價:開展風資源觀測評價,建立風能資源評價模型、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和數據庫。 | |
重大政策 | ●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建成適應風電發展的電網運行及管理體系。 |
3.太陽能產業。以提高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器件使用壽命和降低光伏發電系統成本為目標,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制造新工藝和新裝備;積 極推動多元化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產業化及其商業化發電示范;建立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站,推進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應用,建立具有國際先進 水平的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大規模推廣應用高效、多功能太陽能熱水器,推動太陽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溫工業領域的應用。建立促進光伏發電分布式應用的市場 環境,推進以太陽能應用為主、綜合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設。
專欄17 太陽能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用戶側實現平價上網。太陽能熱利用安裝面積達到4億平方米。掌握太陽能發電、熱利用關鍵技術,太陽能利用設備及其新材料的研發制造能力大幅提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試驗示范。 | 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太陽能熱利用安裝面積達到8億平方米;太陽能光伏裝備研發和制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太陽能熱發電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重點開發太陽能利用裝備生產新工藝和新設備、提高太陽能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降低電池組件成本關鍵技術;發展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的 分布式能源系統;開發太陽能光伏發電新材料、新一代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熱發電和儲熱技術,太陽能熱多元化利用技術、制冷和工業應用技術,風光儲互補技術 等。開發儲能技術和裝備。 | |
重大政策 | ●制定普及太陽能光熱利用的法規、標準等。 |
4.生物質能產業。統籌生物質能源發展,有序發展生物質直燃發電,積極推進生物質氣化及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沼氣等分布式生物質能應用。加強下一代 生物燃料技術開發,推進纖維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產業化。開展重點地區生物質資源詳查評價,鼓勵利用邊際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種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
專欄18 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到1300萬千瓦。生物燃氣年利用量達到300億立方米。固體成型生物質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萬噸。突破下一代生物液體燃料技術,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 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生物燃氣年利用量達到500億立方米。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200萬噸。實現新一代生物液體燃料的商業化推廣。 |
重大行動 | ● 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推進大型自動化秸稈收集機械、以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小型可移動沼氣提純罐裝設備研發與推廣;支持高效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和生物 質氣化設備研發及產業化;完成兆瓦級低熱值燃氣內燃發電機組和兆瓦級沼氣發電機組的產業化;建成10萬噸級甜高粱乙醇示范工程;加強生物能源植物原料的育 種與產業化;實現低成本纖維素酶、微藻生物柴油技術突破。 | |
重大政策 | ●制定完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標準和工程規范,健全檢測認證體系。 |
(六)新材料產業。
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和產業化,提高新材料工藝裝備的保障能力;建設產學研結合緊 密、具備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性能、輕量化、綠色化的新材料產業創新體系和標準體系,發布國家新材料重點產品發展指導目錄,建立新材料產 業認定和統計體系,引導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到2015年,突破一批國家建設急需、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到2020年,關鍵新材料自給率明顯提高。
1.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大力發展稀土永磁、發光、催化、儲氫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積極發展高純稀有金屬及靶材、原子能級 鋯材、高端鎢鉬材料及制品等,加快推進高純硅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磁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產業化。著力擴大丁基橡膠、丁腈橡膠、異戊橡膠、氟硅橡膠、 乙丙橡膠等特種橡膠及高端熱塑性彈性體生產規模,加快開發高端品種和專用助劑。大力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顯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 壓電材料等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純石墨、人工晶體、超硬材料及制品。
2.先進結構材料產業。以輕質、高強、大規格為重點,大力發展高強輕型合金,積極開發高性能鋁合金,加快鎂合金制備及深加工,發展高性能鈦合金、大型 鈦板、帶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高品質特殊鋼和高溫合金材料。加強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大力發展聚碳 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和特種環氧樹脂等。
3.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以樹脂基復合材料和碳碳復合材料為重點,積極開發新型超大規格、特殊結構材料的一體化制備工藝,推進高性能復合材料低成本 化、高端品種產業化和應用技術裝備自主化。加快發展高性能纖維并提高規模化制備水平,重點圍繞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及其配套原絲開展技術提升,著力實現千噸級 裝備穩定運轉,積極開展高強、高模等系列碳纖維以及芳綸開發和產業化。著力提高專用助劑和樹脂性能,大力開發高比模量、高穩定性和熱塑性復合材料品種。積 極開發新型陶瓷基、金屬基復合材料。加快推廣高性能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風電設備、汽車制造、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應用。
專欄19 新材料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在 中高端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突破一批關鍵的專利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其中核心技術和先進零件加工制造技 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育擁有自主品牌和較大市場影響力的骨干龍頭企業20家,成為中高端新材料及產品的生產大國,提高國產高端新材料的自給率。 | 以我國高端裝備制造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對新材料的需求為目標,掌握新材料領域尖端技術和應用器件的規模化生產技術,其中核心技術和先進器件加工制造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構筑產業鏈、提高高端功能材料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打破國外壟斷,進一步提高國產高端新材料的自給率。 |
重大行動 | ●關鍵材料開發及產業化:加快突破新材料先進加工制造技術和裝備,推進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結構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開發和產業化。開發關鍵新材料制備加工成套技術與工藝,建設一批關鍵材料產業化示范生產線,培育和發展一批新材料產業基地。 | |
重大政策 | ●制定并發布新材料產業重點產品指導目錄。 |
(七)新能源汽車產業。
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推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研究試驗基地 建設,研究開發新能源汽車專用平臺,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突破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大幅 度提高動力電池和電機安全性與可靠性,降低成本;加強電制動等電動功能部件的研發,提高車身結構和材料輕量化技術水平;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開發和示范 應用;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化體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車政策框架體系,強化財稅、技術、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力度,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 展。
專欄20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線圖 | ||
時間節點 | 2015年 | 2020年 |
發展目標 | 新 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動力電池模塊比能量達到150瓦時/千克以上,電驅動系統功率密度達到2.5千瓦/千克以上。純電動汽車 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初步形成與市場規模相適應的充電設施體系和新能源汽車商業運行模式。 | 形成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創新發展能力,動力電池模塊比能量達到300瓦時/千克以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充電設施網絡滿足城際間和區域內純電動汽車運行需要,實現規模化商業運營。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重大行動 | ●創新能力建設:推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研究試驗基地建設,建立全行業共享的測試平臺、數據庫和專利數據庫等。 | |
重大政策 | ●完善財稅激勵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和使用。 |
四、重大工程
(一)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
圍繞應用面廣、節能潛力大的高效鍋爐窯爐、余熱余壓利用、熱電聯產、電機系統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領域,實施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高效風 機、水泵、變壓器、空調機組、內燃機、節能家電等技術裝備和產品的發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燒、能源梯級利用、高效蓄能、綠色節能建材、節能 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為重點的節能技術裝備與產品制造骨干企業和產業化示范基地,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創新能力和裝備開發能力接近 國際先進水平。
(二)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
以煙氣脫硫脫硝、機動車尾氣高效凈化等大氣污染治理裝備,城鎮生活污水脫氮除磷深度處理、新型反硝化反應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裝備,高效垃圾焚燒和煙氣 處理、污泥處理處置等固體廢物處理裝備,重金屬、氨氮在線監測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應急監測車、阻截式油水分離及回收設備等環境應急裝備為重點, 實施一批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開發與示范應用,加快高性能膜、脫硝催化劑納米級二氧化鈦載體、高效濾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 產業化。到2015年,培育一批在行業具有領軍作用的環保企業集團及一批“專、精、特、新”的環保配套生產企業,創建10-15個區位優勢突出、集中度高 的環保技術及裝備產業化基地。
(三)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
實施“城市礦產”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提升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廢橡膠、廢輪胎、廢電池等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和成套裝 備產業化水平。實施再制造產業化示范工程,建立一批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實施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進大宗 固體廢物、共伴生礦、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加快建立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示范城市。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到2015年,建成 我國重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再制造產業初具規模,資源再生加工利用能力達每年2500萬噸,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達每年4億噸。
(四)寬帶中國工程。
加快推進寬帶光纖接入網絡建設,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全面、深度覆蓋,開展TD—LTE規模商用示范;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商用推廣,建立新型 網絡體系架構及配套技術試驗床,形成完備的互聯網技術標準,完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數字化改造,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組織關鍵技術、裝備、 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到2015年,寬帶接入能力顯著提高,95%的行政村具備寬帶接入能力,相關裝備和智能終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縣級(含)以 上城市有線電視實現數字化,80%實現雙向化,并基本完成數字地面電視覆蓋。
(五)高性能集成電路工程。
圍繞重點整機系統應用需求,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術,大力支持移動互聯、模數混合、信息安全、數字電視、射頻識別、傳感器等芯片的設計,形成系統方 案解決能力。加快先進生產線和特色生產線工藝技術升級和產能擴充,提高先進封裝工藝和測試水平。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增強關鍵設備、儀器和材料的開發能力, 支持大生產線規模應用。強化國產芯片和軟件的集成應用。加快提升國家級集成電路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集成電路設計業產值國內市場 比重由5%提高到15%。
(六)新型平板顯示工程。
開展TFT-LCD顯示面板關鍵技術和新工藝開發,實施玻璃基板等關鍵配套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產業化項目。突破PDP高光效技術、高清晰度技術以及超 薄技術,完善配套產業鏈。開展高遷移率TFT驅動基板技術開發,攻克OLED有機成膜、器件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加強關鍵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配套。開展 3D顯示、電子紙、激光顯示等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到2015年,新型平板顯示面板滿足國內彩電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提高關鍵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本地 化配套率。
(七)物聯網和云計算工程。
構建物聯網基礎和共性標準體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傳感器技術,組織新型RFID、智能儀表、微納器件、核心芯片、軟件和智能信息處理等關 鍵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建設。在典型領域開展基于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物聯網示范應用,培育和壯大物聯網新興服務業,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開展云計算 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整合現有各類計算資源,推動各領域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突破虛擬化、云計算應用支撐平臺、云安全、云存儲等核心技術,大力加強高性 能計算等領域應用軟件的開發,推進高性能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智能終端等設備產業化,加強對云計算基礎設施的統籌部署和創新發展,構建云計算標準體系, 支持建設一批綠色云計算服務中心、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促進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業務模式的創 新發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國情的應用模式、標準規范和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
(八)信息惠民工程。
推進普遍服務,完善信息惠民基礎條件;建立多層次的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庫和共享服務平臺,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絡和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撐 體系建設,提升公共安全實時監控、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理能力,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遠程醫療,推廣醫療信息管理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推進標 準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應用,逐步實現“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支持一批城市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支持應用新信息技術和服務模式,在海 鐵公水聯運、智能電網、安全生產監管、林業生態監測、環境污染監控、食品安全監管、藥品藥械監管、智能交通、貨物快遞追蹤、危險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領 域開展新型信息服務。加快研發適應三網融合業務要求的數字家庭智能終端和新型消費電子產品,開展數字家庭多業務應用示范。擴大信息服務在城鄉及各領域的覆 蓋和應用。
(九)蛋白類等生物藥物和疫苗工程。
建立國家人類基因資源信息庫、蛋白質庫和生物樣本庫,重點突破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高效篩選、評價、純化、大規模細胞培養、制劑技術、質量控制 方法等環節的技術瓶頸,加強新型佐劑研究,建設若干研發和產業化技術平臺,推進單克隆抗體藥物、基因工程蛋白質及多肽藥物、多聯多價疫苗、治療型疫苗、人 畜共患病疫苗等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強疫苗供應體系建設。到2015年,實現30個以上生物醫藥新品種投放市場,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創新能力大幅提 升,我國防控重大疾病和傳染病的能力明顯提高。
(十)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工程。
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醫學影像診斷治療設備研發與技術集成平臺,突破數字化探測器、高頻高壓發生器、超聲探頭、超導磁體等核心部件和關鍵技 術,加快發展數字化X射線機、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CT)機、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核醫學影像設備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術(PET)/CT、 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系統等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加快推進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等高性能醫學治療設備開發,加速產業化和推進臨床應用。到2015年, 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設備的核心技術,提高創新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
(十一)生物育種工程。
圍繞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構建重要動植物基因信息庫,重點研發轉基因、分子設計、航天育種、胚胎工程等生物育種技術,建設國家級生物育種基地、區域性 良繁基地,建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培育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以及豬、牛、羊、雞、魚等重要畜禽水產新品種并實現產業 化。到2015年,突破一批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和裝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要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
(十二)生物基材料工程。
建設工業微生物菌種與基因信息庫,突破微生物菌種設計、生物煉制工藝等關鍵技術,建立非糧生物質原料種植加工基地,加快工業微生物、生物基工業原料、 生物基塑料、生物質纖維、生物溶劑等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加強生物基產品應用示范,構建生物基原材料生產加工與應用產業鏈,利用生物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發展 水平。到2015年,突破一批生物基材料開發和產業化技術,與化石原料相比具有競爭力的一批生物基材料實現規模化生產。
(十三)航空裝備工程。
按照安全、經濟、舒適和環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50座級C919單通道干線飛機。加快科技攻關,發展高可靠性、低成本、數字化支線飛機和 通用飛機(含直升機)設計與制造技術。推進ARJ21支線飛機的規模化生產和系列化發展,支持新舟系列支線飛機改進改型,研制新型支線飛機,發展大中型噴 氣公務機和新型通用飛機(含直升機);拓展支線飛機市場應用,扎實推進通勤航空試點。推動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產業發展及航空維修、支援、租賃等產業配套 體系建設。到2015年,我國航空裝備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空間基礎設施工程。
建設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和天地一體的地面配套設施,發展空間環境監測衛星系統;完善我國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啟動由大容量寬帶 多媒體衛星、全球移動通信衛星、數據中繼衛星等系統組成的空間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建設相關地面配套設施。開展先進衛星平臺、新型衛星有效載荷、核心部組 件、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衛星系統應用示范,進一步提升衛星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化水平。到 2015年,形成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系統功能優化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骨干架構,大幅提升我國衛星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空間信息的能力。
(十五)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工程。
建立現代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30噸軸重機 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施工裝備、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養路機械。研發永磁電傳動、磁懸浮、列車制動、牽引控制、安全監測、通信信號等關鍵技術,研制 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等關鍵零部件,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十六)海洋工程裝備工程。
突破深水浮式結構物水動力性能、結構設計和強度分析等共性技術,加快發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和鉆井船、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半潛式平臺、水下生產系 統、環境探測、觀測與監測、深海運載及應急作業等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建設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新型裝備總裝制造平臺,完善設計建造標準 體系。到2015年,國產深海資源探采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關鍵設備和系統實現配套,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十七)智能制造裝備工程。
突破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故障智能診斷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泛在感知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裝置的開發和產業化,開展基于機器 人的自動化成形與加工裝備生產線、自動化倉儲與分揀系統以及數字化車間等典型智能裝備與系統的集成創新,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在石油加工、煤炭開采、發 電、環保、紡織、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領域中的示范應用。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測控裝置及零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 30%,掌握智能制造系統關鍵核心技術,以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 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十八)新能源集成應用工程。
在風電、太陽能、海洋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集中區域,示范建設以智能電網為載體、發輸用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選擇可再生能源資源 豐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在公共建筑、商業設施和工業園區推進太陽能、頁巖氣、生物質能、地熱和地溫能等新能源技術的綜合應用示范;開展綠色能源和新能 源區域應用示范建設,建成完善的縣域綠色能源利用體系;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和具備多元化利用條件的中小城市及偏遠農牧區、海島等,示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 風力發電、沼氣發電、小水電“多能互補”的新能源微電網系統。推進新能源裝備產業化。到201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制造基地。
(十九)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
加快突破氣相沉積、等靜壓、先進熔煉、高效合成等材料先進技術和裝備,支持高強鋁合金等輕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屬材料、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需要的高品質 特殊鋼開發;推進高強高模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全氟離子膜等功能性膜材料、醫用材料、先進電池材料、高純硅等新型半導體材料、納米綠色印刷材 料和技術的產業化;開展高磁感取向硅鋼、鐵基非晶帶材、高飽和磁感鐵基納米晶材料等金屬合金材料、無機改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以及新型綠色節能建 材等在電力、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完善新材料認定及標準體系,建設一批新材料開發、檢測、應用、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到2015年,形成新材 料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一大批關鍵新材料的國內保障能力基本滿足需求。
(二十)新能源汽車工程。
建設新能源汽車公共測試平臺、試驗驗證和應用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產品開發和專利數據庫,重點研發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和新產品,加 速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系列產品產業化,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推廣力度,擴大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范圍和規模。推進充電網絡體系和設施建 設,探索新型商業化運行模式。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
1.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在整合現有政策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著力支持 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及創新能力建設等。結合稅制改革方向和稅種特征,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特 點,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實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
2.強化金融支持。加強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結合,運用風險補償等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多元 化直接融資渠道。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擴大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發行規模。進一步完善創業板市場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 企業上市融資。推進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建設,滿足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創業企業的需求。完善不同層次市場之間的轉板機制,逐步實現各層次市場有機銜接。扶持發展 創業投資企業,發揮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擴大資金規模,推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帶動社會資金投向處 于創業早中期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企業。健全投融資擔保體系。引導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完善技術創新和人才政策。
1.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構建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和支撐服務體系,加大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對面向應用、具有明確市場前景的政府科技計劃項 目,建立由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依托骨干企業,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系統集成和成果中試轉化,支持建設若干具有 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化平臺,發展一批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聯盟成員構建專利池、制定技術標準等。進一步加強財稅政策的引 導,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2.加強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加強重大發明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申請、注冊和保護,鼓勵國內企業申請國外專利。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適 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政策。建立公共專利信息查詢和服務平臺,為全社會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針對我國企業在對外貿易投資中遇到的知識產權問 題,盡快建立健全預警應急機制、海外維權和爭端解決機制。大力推進知識產權的運用,完善知識產權轉移交易體系,規范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推進知識產權投融資 機制建設。
3.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并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發展規劃,加快基礎通用、強制性、關鍵共性技術、重要產品標準研制的速度,健全標準體系。建 立標準化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協同跟進機制,在重點產品和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同步實施標準化,支持產學研聯合研制重要技術標準并優先采用,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和產業化步伐。
4.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支持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職務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依 托“千人計劃”和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基地建設,加快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強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 式,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三)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1.完善市場培育、應用與準入政策。鼓勵綠色消費、信息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加大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市場培育與引導力度,培育發展新業態。加快建立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優化市場準入的審批管理程序。
2.深化國際合作。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豐富外商投資方式,拓寬外資投資渠道,不斷完善外商投資軟環境。繼續支持引進先進的核心關鍵技術和設 備。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擴大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融資。完善相關出口信貸、保險等 政策,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在國外推廣應用。支持企業通過境外注冊商標、境外收購等方式,培育國際化品牌,開展國際化經營,參與高層次國際合 作。國家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同等適用于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
(四)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完善相關市場開放機制,深化民間投資準入改革,鼓勵各類企業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推行能效“領跑者”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權、節能量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推進環保和資源稅費、價格改革;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認證體系和再制造產品標識管理制度;大力推進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 制度,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建立健全推進三網融合的政策和機制,深化電信體制改革,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運營機構轉企改制,按照分業管理的原則探索建立適 應三網融合要求的電信、廣電監管體制和協調高效的運行機制,完善相關法規標準,推動三網融合高效有序開展。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完善藥品、醫療器械注冊管 理、價格管理、集中招標采購、安全評價與監督管理等機制,制定實施有利于綠色生物基產品發展的激勵政策。加快制定民用航空工業法律法規,加快推進空域管理 體制改革,建立空域靈活使用機制,優化航路航線和飛行繁忙地區空域結構,推進低空空域開放;完善衛星應用數據共享、市場準入等政策法規;支持智能制造裝備 首臺(套)研發創新和產業化,探索首臺(套)裝備保險機制。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完善新 能源發電補貼機制,建立適應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的電網運行管理體系;完善生物燃料、能源化利用農林廢棄物的激勵政策及市場流通機制等。
六、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有效統籌協調中央、地方和其他社會資源,促進軍民融合,突出重點,集中支持本規劃明確的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關鍵技術研發與創新成果產業化、重 大應用示范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等。加強與科技重大專項的銜接,發揮科技重大專項的引領帶動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和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引導 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加強宏觀引導。
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對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息引導和宏觀指導,明確不同區域總體功能定位和重點發展方向。各地要結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 點,從當地實際出發,重點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新興產業,避免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強化行業和企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在企業投資、經營決策方面的指導、 協調和監督作用。加強市場信息預警與引導,定期向社會發布戰略性新興行業產能規模、產能利用率及生產、技術、市場發展動向等信息。
(三)培育發展產業示范基地。
依托現有優勢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具有技術創新優勢的企業和產業集聚,建設一批體制機制健全、市場活力大、產 業鏈完善、輻射帶動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極。發揮創新資源密集、創新環境良好區域的比較優勢,完善創新創 業體系,推進先行先試,培育若干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
(四)完善規劃體系。
根據本規劃提出的重點方向和任務,研究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及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健全統計監測體系。制定實施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 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等專項規劃,明確實施內容和實施機制。鼓勵相關省(區、市)聯合編制區域性發展規劃,推進戰略性新興產 業差別化、特色化協同發展。各專項規劃和地方規劃要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
(五)加強組織實施。
成立由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參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際協調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發 展改革委,承擔協調小組的日常工作。根據規劃實施的需要,組建由相關部門組成的政策工作組,加強溝通協調,及時制定出臺有關政策措施。
有關部門要加強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統計和監測,加強形勢分析,及時發布產業發展信息。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及時開展后評估;要針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提出解決辦法,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